殡仪工作师的生活—不怕死人怕拍照[图] |
|
2005年6月8日 14:33 |

6月2日,成都殡仪工作诞生了首批技师,14位从业25年的殡仪工作者脱颖而出,其中5人是女性。昨(7)日,在北郊磨盘山成都市殡仪馆,记者走近了两位多年从事这一神秘行业的女性。 入行25年:那时要算“白领” 徐霞玲,今年刚满47岁,但从事殡仪工作已有25年,其中5年担任尸体接运员,现在是墓地的前台接待员。虽然她已年届不惑,但看上去却活力依然,卷曲的头发、得体的打扮让人觉得可亲可敬。 1980年,22岁的徐霞玲走进了成都市殡仪馆,宿舍仅与停尸房一墙之隔。她说,当时自己年纪小,对殡仪这个行业并不了解,只是想着有一份不错的收入。“每月30元的工资,在上世纪80年代算收入相当不错了。”那时候,一个国营单位员工的工资不过才18元,“当时要算白领了。”徐霞玲自豪地告诉记者,“我抬了5年死人,从22岁就开始了,现在也还要经常带家属到停尸房”。 尽管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,但徐霞玲的家人却非常支持她,特别是她的女儿。徐霞玲说,每当别人问女儿她妈妈是干什么的时候,女儿总是毫不犹豫地说“我妈是抬死人的”,言语不卑不亢。 简单愿望:考证书肯定自己 首批成都市民政局组织的技师考核中,只有14人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书,49岁的罗章玉就是其中一个,将于明年2月退休。昨日,当记者先一步把好消息告诉她时,她欣喜若狂,但对记者的采访她却竭力推脱,“我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,接受采访比我实际工作更难”。 对自己的工作,罗章玉说,她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:就是在退休前用一本证书来给自己的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这么多年了,殡葬行业才第一次明确有了工作等级之分,所以她不惜花800多元的培训费,坚持了30多天重拾课本,只为把握这样一次给自己正名的机会。“别人看不起不要紧,关键自己要觉得值。”罗章玉说,这也是所有殡仪工作人员的想法。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,她们在过年时从不主动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。但在罗章玉眼里,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,她将自己称为“另类天使”,是死去的人走向天堂之路上的最后“值日官”。 故事 夜里,我流着眼泪做噩梦 冰冷头颅滚到脚边 在5年的接运生涯中,徐霞玲说自己所接过的尸体少说也有3000具,每次都是换着班来搬运,熬夜是常事。她说,自己也曾胆怯,也曾在夜里流着泪做噩梦。1982年6月的一天,她和师傅蒋伯伯到火车站去接运一个被火车碾断头颅的男子尸体,那事让她终身难忘。 “两人肩膀一抬,一个血肉模糊的头就顺着滚了下来,直接掉在地上。”徐霞玲说,当时她正和另一名运尸工抬着一具尸体准备往车上搬。尸体用白色的裹尸布包得严严实实的,白布被血水和体液浸染得斑驳不堪。在搬尸上车前,徐霞玲在师傅的指导下拉开裹尸布上的拉链进行检查,一股股浓烈的腥臭几乎让她窒息…… 当时徐霞玲24岁,还没有结婚,面对一个突然滑下的冰冷头颅,当时的震惊和害怕现在想起都毛骨悚然。她说,被火车碾断头颅的年轻男子,看上去是完好地摆在站台上的,根本没有想到他的头在抬起时会滑落下来,“人头滚到脚边,自己连看都不敢再看一眼,还是师傅去捡起来放在死者的大腿上的”。 [第一页] [第二页]
|
选稿:彭蠡
来源:四川在线-天府早报 |
|
|
|
|
|
 |
杨振宁翁帆谈及生子 |
|
 |
社会新闻点击排行榜 |
|
|
|
|
 |
口述实录 |
|
|
|
|